清晨七点半,海南省白沙县青松乡拥处村52岁的村民王亚青来到橡胶林。头顶,橡胶树高大挺拔,色彩鲜艳;脚下,虎奶菇破土而出,一垄垄看着就让人满心欢喜;眼前,一簇簇益智长势喜人,有的已开出了白色小花。“这会儿主要过来浇水,下午还要来一趟,春节期间每天如此。”王亚青喜滋滋地说。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山兰稻田风光。图片由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白沙县拥处村的村民在稻田间劳作。图片由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群山环绕的拥处村地处海南生态核心区,坐落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山脚下,是一个典型的黎族村落。“这里离县城50多公里,山路十八弯,常年雾气缭绕,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穷得叮当响,201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500多元。”拥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巍介绍,“如今,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化始于2015年,当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始选派第一书记到拥处村驻村开展帮扶。“作为海南岛第一大河——南渡江的发源地和国宝海南长臂猿的主要栖息地,生态是这里最大的优势。我和前几任同事都在探索开发多元、稳定的绿色致富新路径,让守着绿水青山的村民收获‘金山银山’。”王巍说,根据拥处村自身资源优势,科学院提出了“橡胶保收,山兰增收,益智创收”的发展思路。

在中国热科院专家的带领下,村民在橡胶成林间种植药材益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管护胶园,在陡峭坡地耕种山兰旱稻,培育益智种苗。“黎族同胞有种植山兰稻的传统,但产量很低。前几年的驻村书记从热科院种库中选取引种‘黑山兰糯’品种,在当地山兰稻种中选育优质种子,破解了低产难题。”王巍介绍。

如今,山兰稻不仅亩产翻番,且稻谷香气更浓、淀粉更少。大家惊喜地看到,价格一涨再涨,一斤能卖到20元左右。传承千年的黎族古老旱稻品种,如今焕发新机,助推拥处村村集体经济达到200万元。

每年金秋时节,成片的山兰稻田就像金黄色的油布,铺就于拥处村的绿水青山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景体验。

白沙县因势利导,每年都在拥处村举行“啦奥门”(吃山兰新米、庆丰收)雨林山兰文化节。节日期间,黎族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进行传统文化活动,并以稻田为舞台、以天地为幕布表演节目。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参与其中,近距离体验黎族农耕文化,观美景、品美食,与村民们共庆丰收。

包養行情

村民们普通的收获场景、日常的劳作场面,成为与游客互动共享的生动情景。

包養包養網处村村民吴玉平感慨,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可以吃上旅游饭!“很多游客来我们村吃山兰米,喝山兰酒,尝农家菜,跟我们一起跳竹竿舞。每年举办山兰文化节的时候,自家酿制的山兰酒都会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

近年来,拥处村又探索在益智旁边种虎奶菇的“双套种”模式。村民符召冲将自家一片橡胶地租给企业,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他一边管理自家橡胶,一边管理益智和虎奶菇,获得工资收入。“割胶之余顺便就可以打理好益智和虎奶菇,13亩多橡胶地租出去,一年收入8700块钱,加上管理益智和虎奶菇的工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他说。 

现在拥处村实现了春采益智果、夏种山兰稻、秋季种菌菇、冬季大丰收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在拥处村的非遗乡村振兴工坊里,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黎族姑娘王柳娟正在耐心地教学。“雕刻的时候要很细心,每一个图案都均衡地配对,才显得这个表面美观……”王柳娟娴熟地在泥坯上进行示范。她说,最近几乎每天都有学徒在这里学习黎陶技艺,大多是来自周边村庄的妇女。

黎陶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制出的陶器外观粗犷包養網古朴,根据实际用途尺寸不一,是过去家庭妇女业余制作和使用的家庭实用器具,深受当地人喜爱。

王柳娟很欣慰,因为现在黎陶工坊有6人长期稳定务工,另外还有60名技艺精湛的“黎陶匠人”居家创作增加收入。2023年,已经有45名妇女群众跟着学习制陶技艺,营收超过120万元。

“拥处村现包養在是好山好水好生活,农民产业致富路子越走越宽。随着村民日子火起来,非遗也‘活’起来了。”王巍说,“大家有信心,把这片山水守护好,把日子过得更富裕。”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