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北興隆:強化訴源治理 打造“法治鄉村”

興隆法院法官與老營盤村村干部共同研究改進“法治公園”建設方案。

興隆法院法官指導老營盤村村委會開展“村規民約”研討。

興隆法院法官到青松嶺原始地調研。

河北省興隆縣青松嶺鎮,因上世紀70年代電影《青松嶺》聞名遐邇。近年來,興隆縣人民法院弘揚“和合”文化,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把營造社會和諧氛圍、培養鄉村法律明白人、發生糾紛及時化解作為著力點,堅持能動履職,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極大減少了訴訟數量,2023年一審民商事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9.11%,審判執行質效位列全市前茅,被評為“全省優秀法院”。

“沉浸式”筑牢和諧根基 著力提升法治素養

青松嶺鎮老營盤村村民張某眼看著王某家的梨樹越長越大,擋住他家土地上的陽光,無論種玉米還是谷子,收成都不好,很是生氣,老想偷偷把梨樹鋸掉。張某的表兄趙某知情后,勸他考慮砍樹后果:不擔法律責任,也得掏錢賠償。

“也是啊,如果鬧起糾紛,別的不說,按照村規民約規定,年底啥先進也評不上,還不如當面找他說說,讓他把樹枝剪剪。”張某終于醒悟。

后來,在村委會的協調下,王某主動把靠近張某土地的樹枝剪了。

“我們村依托村規民約的自我約束和積分制管理,村民自律意識越來越強,群眾和諧友好,很少出現矛盾糾紛。”青松嶺鎮老營盤村黨支部書記崔秀東向前來參觀村“法治公園”的人員說。

近年來,興隆法院主動融入地方黨委領導下的綜治中心,把提升群眾素養作為訴源治理的基礎性工作,圍繞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充分利用法治宣傳、地域傳統文化、鄉規民約,著力營造鄰里之間、村民之間相互禮讓的風尚氛圍。

三年前,興隆法院青松嶺鎮包聯法官與鎮綜治中心一起,根據區域濃厚歷史文化底蘊,以老營盤村為試點,從村民政治思想、法治意識、人居環境、婚嫁風俗等多角度,深入推進法治村莊建設,經過“走出去”調研“取經”,“引進來”研討“升華”,協助村委會制定了涉及婚姻家庭贍養、鄰里關系、土地征占等10部分31項村規民約,共同打講座造建立起全縣首個“法治公園”。

三年來,老營盤村通過5個大項目積分管理,村民養成了遵規守紀、友鄰和睦、互謙禮讓的良好品質,2023年該村被評為省級“法治示范村”。

興隆法院把構建鄉規民約作為助力基層社會自我管理的重要形式,各法庭和“一村一法官”“沉浸式”指導各村建立完善鄉規民約法治規范,歷經多數村民表決通過,在全縣289個村落地落實,讓村民在行為中自覺履行諾言、遵守鄉規民約,不斷提升群眾的德治法治、和善友愛、團結互助意識,到2023年年底,已創建36個“無訴村”。

“通過干警堅持不懈的‘沉浸式’法治宣傳、建立村規民約與‘和合’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斷打造和諧的法治鄉風,村民的思想素質和文明素養明顯提升,為訴源治理打下堅實基礎。”興隆法院院長魯亞奇如是說。

“浸潤式”幫教指導培養 法律明白人遍布鄉村

“涉及家庭糾紛的調解,我們應該注意什么?涉及兄弟姐妹財產繼承糾紛、贍養老人的糾紛如何處理?”今年3月初,興隆法院利用一周時間,為全縣137名人民陪審家教員通過視頻舉辦業務培訓大講堂,并要求各基層法庭經常對所轄區域法律明白人開展法律知識、調解技巧培訓。

北營房人民法庭庭長王春輝針對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篩選近五年同類型案件,提煉類案在調解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和通用的語言技巧,訪談向參培人員進行詳細講解,并以PPT和語音會議形式發到調解員工作群中。

興隆法院各法庭立足基層實際,精心設計教育培訓方案,通過下沉到案件發生地開展培訓、組織開展旁聽庭審等活動,為特邀調解員、法律明白人等插上法治“翅膀”。

“人民群眾身邊的事就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事,我們要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采取講課、以案釋法等形式,提升法律明白人的調解能力和調解技巧。”興隆人民法庭庭長王冰和掛蘭峪人民法庭庭長韓穎在研究如何培訓法律明白人時形成共識。

為更好地提升法律明白人的調解能力和釋法說理水平,興隆法院多措并舉加大普法教育和培訓力度。

在5個基層法庭安裝電子屏,滾動播放涉及普法短視頻、訴訟小知識等服務民生內容,在醒目位置設置宣傳欄及專用展板,營造濃厚的法治宣傳培訓氛圍。

組建“法庭庭長+包聯法官+鄉鎮政法書記+司法所所長+派出所聯絡人+法律明白人”微信工作群,及時推送各類普法宣傳視頻、培訓課程和典型案例釋析。

各法庭庭長扛起集中授課、時租會議案例評析等責任,傳授調解經驗,帶著法律明白人開展巡回審判,觀摩庭審,學習調解技巧。

2023年以來,共對314名法律明白人進行業務培訓,群眾形成了有問題找明白人,明白人不懂再找法官的良性循環。九宮格

“依據各村不同特點,構建起別具一格的‘村、所、庭’聯調聯解多元解紛模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紛需求。”興隆法院負責基層法庭的黨組成員馮常洋如是說。

“覆蓋式九宮格”溝通彌合裂痕 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對不起大兄弟,我錯了,不應該罵你,以后咱們好好處。也謝謝豆庭長和祁調解員,為我們解決了大事。”

“你這樣說了,我也不斤斤計較,我把磚挪走,以后咱們還是好鄰居。”這是雙方當事人解開心中疙瘩憋了好久的話。

老韓1998年購買了擺宴堂村一處房屋,與老鄧從此便成了前后院鄰居,老韓入住以后,始終按照原有的道路通行,從未發生過任何爭議。

2023年年初,由于老韓和老鄧發生了一點矛盾,老鄧認為老韓通行的道路有其宅院的面積,便在老韓通行的道路上堆放了許多空心磚和木頭。老韓本是做布匹生意的,每天需用三輪車運貨外出,堆放的磚木擋住了三輪車通行,兩家鬧起了矛盾。

起初,該案雙方當事人劍拔弩張,被告方堅決不讓步,無奈原告只能租用庫房經營,鎮綜治中心把情況反映到半壁山人民法庭庭長豆浩楊那里。

豆浩楊立即帶領一名調解員深入糾紛發生地,走訪當地村委會、村民,詳細聽取村法律明白人祁志東前期矛盾化解相關情況,很快厘清雙方權利義務,分別找到雙方當事人展開調解,引導雙方換位思考,“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闡明“爭則互損瑜伽教室、和則雙利”道理。

言之有理、于法有據。在他們的釋法析理下,老鄧與老韓的態度緩和下來,豆浩楊與村干部、法律明白人擬出了大家都滿意的調解方案,老鄧挪走道路上的空心磚和木頭,老韓主動承認以往的過錯,雙方握手言和。

2023年以來,為高效推進訴源治理,興隆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深入推進“三個一”工作機制,每村(社區、學校)聘請一名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法律明白人為特邀調解員,在黨委領導下,融合鄉鎮、村、社區、學校,多方合力化解矛盾糾紛,訴前調解案件3203件,切實做到了矛盾不出村、糾紛不出巷。

“為助力鄉村振興,護航社會穩定,人民法院強化訴源治理一往無前,我們將繼續發揮四級解紛體系作用,在服務基層社會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上持續發力!”興隆法院副院長王世偉表示。(劉振宇 殷子曦 文/圖)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