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內蒙古近30年的發展故事濃縮為一部書籍,無論翻開產業篇、消費篇,還是教育篇、醫療篇……浸潤在字里行間,定能時刻感受到濃濃的含“京”量。
1996年以來,北京與內蒙古在東西部協作框架下雙向奔赴,推動兩地協作走深走實。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京蒙協作機制在總體穩定的基礎上調整優化,聚焦特色產業提升、產業集群打造、消費幫扶助農增收、勞務協作提質等領域持續發力。
山水情深,京蒙情長。如今,在內蒙古廣袤沃土之上,一批批項目結碩果、展新姿,京蒙兩地實現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協作”的跨越發展,并努力打造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協作新模式。
挖資源 興產業:凝聚發展新活力
距北京不到400公里,內蒙古九牧合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員工們忙而不亂地完成肉鴨屠宰各道工序。這里走出的“北京鴨”“蒙老鴨”等產品已是遠近聞名。
這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長期以來,肉鴨養殖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年飼養量約4800萬羽。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是企業發展的必答題。“5年前企業落地投產,我們看重的就是這里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公司副總經理邢艷明說。
起步階段,邢艷明和同事們遇到不少棘手難題:與成熟的產業園區相比,喀喇沁旗的配套資源有限,特別是養殖鴨子前還要先把種蛋運到山東孵化,往返數百公里讓鴨苗采購成本每只增加0.2元。
2021年,北京為該企業注入京蒙協作資金,打造可日孵化20萬羽鴨苗的孵化中心,并配套建設孵化室、出雛室等生產用房,實現鴨苗孵化本地化。隨著企業運營步入正軌,京蒙協作資金又助力公司擴大了廠房面積,現已有約2600萬平方米,日屠宰量可達11萬只,訂單應接不暇。
產業興,則發展興。越來越多當地老百姓,搭上了產業發展“快車”,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在九牧合公司工作了4年的黃小川,已從鴨胚生產線升至銷售崗。“產量上去了,就業機會也多了。工作雖然辛苦,但平均每月能拿6000塊工資,在本地已經很不錯了。”黃小川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近年來,京蒙協作大力暢通供求信息、技能培養、人崗匹配等就業幫扶全鏈條,賦能兩地勞務協作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共帶動協作地區6.97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
在京企業,也搭上了這趟“快車”,它們赴蒙投資的熱情不斷高漲,在當地的產業規模集聚壯大。近5年來,北京在蒙投資430億元,幫助內蒙古圍繞肉牛、肉羊、馬鈴薯等打造特色產業,并集聚上下游企業,深度融合資金、技術、人才要素。目前已打造56個特色產業,打造39個產業集群。
京蒙協作,關鍵在雙向賦能。作為風電開發建設的熱土,內蒙古全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超1九宮格200萬千瓦。北京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在錫林郭勒盟重點培育風能、光伏、氫能等產業集群;圍繞“東數西算”工程,京蒙兩地持續深化“綠品”“綠電”“綠算”合作……一批批綠色能源基地,為兩地綠色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
強筋骨 找出路:消費幫扶促增收
蕎麥,能“變幻”出多少產品?走進赤峰市翁牛特旗的內蒙古明陽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其展廳貨架上擺出了答案:掛面、月餅、方便米飯,甚至還有鞋墊、肥皂、外用藥……
作為我國優質蕎麥的主產區,翁牛特旗常年種植蕎麥面積25萬畝以上,年產量3.25萬噸。“我們在2018年成立,一開始主要生產以廚房為場景的蕎麥產品,但發現電商市場格局已基本成形,同類競品很多九宮格,銷路受阻。”公司總經理楊穎說。
以問題為導向,北京的幫扶干部瞄準內蒙古時租空間各地特色產品發展短板,走進當地企業調研,出點子、拓思路,在生產鏈上創新升級產品特色,帶動消費幫扶實現“端口前移”。
“一批批干部帶著我們從初級加工一步步走向深加工。”楊穎坦言,深加工對生產技術提出更高要求,在京蒙協作機制下,公司順利對接上北京多家食品高科技企業。
目前,這家公司已研發并成功上市11大系列220個單品,涵蓋生產生活、民族文化、餐飲服務等多個領域,75%以上產品通過各類電商平臺銷售,2024年產值已突破1億元。
除“前端”帶動消費理念升級,北京還搭平臺、推品牌,廣拓內蒙古產品“后端”銷售渠道。
2024年底,內蒙古優質特色農畜產品進京“年貨節”系列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來自內蒙古12個盟市超300個品類的農畜產品,走進北京的商超、街道,為京津冀地區市民帶來持續至春節的草原美味體驗。
據介紹,京蒙協作重點圍繞“補齊短板、搭建平臺、推介宣傳、銷售幫扶產品、聯農帶農惠農”,開展全鏈條式消費幫扶,不斷優化內蒙古農牧業以初加工小樹屋為主的粗放型經營模式,推動精深加工促進產業“延鏈”,拓寬流通渠道實現產業“補鏈”,促進三產融合撬動產業“強鏈”。
數據顯示,自2021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啟動以來,京蒙消費幫扶帶動內蒙古建立農產品直采直供基地77個,創建省市縣消費幫扶品牌54個。截至2024年底,京蒙消費舞蹈場地幫扶銷售額已累計超780億元。
解民憂 暖民心:托舉群眾幸福夢
在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一中,授課老師從遠在5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一零一中學懷柔分校,為孩子們講解物理知識。借助京蒙教育協作智慧平臺,兩地師生在“云端”相見。
2022年,通過京蒙教育協作機制,北京一零一中學懷柔分校與四子王旗一中正式結對。經過三年協作,四子王旗一中逐步改善了硬件設施陳舊、師資隊伍老化等短板,還建起了名師工作室。
截至目前,北京416所學校結對幫扶內蒙古525所學校。京蒙協作通過教師隊伍能力提升計劃、教育遠程互助工程等機制,有效小樹屋提升內蒙古的教育教學質量。
近年來,北京市教委還在“組團式”對口教育幫扶的基礎上,創新實踐“融鑄式”教育協作,將支援合作從“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見字如面”、互訪研學等活動,增加兩地學生獲得感,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醫療,是民生領域另一大關鍵詞。京蒙協作,讓內蒙古群眾不出遠門就能享受到首都優質醫療資源。
幾個月前,內蒙古武川縣居民劉大叔突發腦干出血,被送往呼和浩特市內的醫院搶救。渡過急性期后,他聽朋友介紹回到武川縣中蒙醫院新開設的康復科進行治療。
“回到家附近看病,節省了到市區醫院的交通費和家里人陪護的花銷,這半個多月就省下了3000多塊。”正在交流康復病房內進行肢體鍛煉的劉大叔說。
帶領醫院建立康復專科的醫生,正是2024年7月從北京門頭溝區到武川縣開展醫療幫扶的醫生胡丹丹。武川縣中蒙醫院院長圖日更介紹,此前,醫院有幾名康復醫生,但歸在大內科,不具備住院康復的條件,如今醫院有了專門的醫療單元和護理單元。
“我們這里地處偏遠,先進技術引進比較遲,北京專家來了手把手進行技術指導,以前只是見過但不會操作的小針刀、中醫特色埋線等治療手法,現在自己都能熟練掌握了。”武川縣中蒙醫院康復科副主任鄧智莉說。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京蒙協作將久久為功,助力兩地共同譜寫新時代東西部協作新篇章。
(本報記者趙旭 李春宇 余佩璇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