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國際經濟中心地位和全球經濟治理影響力。”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海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聚焦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走企業、進園區、探訪科研機構,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在上海采訪,常常感嘆“沒想到”“看不夠”:

在傳統制造業,“智造”新動能催生出一項項技術革新,讓傳統企業迸發出新活力;

在新型研發機構,有組織的科研新模式不斷探索,高校和企業聯合向新技術發起挑戰,集成攻關關鍵核心技術;

在產業新空間,面向未來不斷拓展產業體系發展方向,加快培育產業增長新動能……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上海高質量發展呈現勃勃生機。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重點產業集群深耕壯大

長江口,長興島,振華重工生產基地,一艘紅白相間的JSD6000深水起重鋪管船引人注目。這是全球最先進的海工船之一,可在3000米超深水海域的海洋環境中進行高效、安全的海上油氣鋪管作業。

“5月28日,這艘船正式完工。它可用于淺水、深水、超深水鋪管作業,水下打撈、平臺拆裝、海上風電安裝等海上起重作業,作業海域可覆蓋全球主要海域。”JSD6000深水起重鋪管船項目經理冷喜嘉說。

振華重工聚焦主業、專注專業,不斷以科技創新保持裝備的先進性和競爭力,打造了新一代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全球單臂架起重量最大的1.2萬噸起重船“振華30”等一大批“國之重器”,參與建設了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港珠澳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等一批重大工程,累計參與全球70%以上的自動化碼頭建設。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現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載。

走進上海外高橋造船廠,在一整面墻上,記錄著每一艘已交付船的畫面。截至今年5月21日,外高橋造船累計交付的各類船舶、海工產品達568艘(座)。去年11月,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順利交付,今年元旦開啟常態化商業運營以來累計搭載約15萬名中外游客,意味著中國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了標志性一步。目前,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已下塢個人空間開始搭載總裝。

2023年,上海造船業完工量約小樹屋660萬載重噸,全年船舶與海工總產值達1007.10億元,同比增長約8.7%。上海正在加快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安全高效產業鏈,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

碼頭,是船舶的港灣,其吞吐能力和科技水平是港口國際地位的重要體現。

洋山港四期碼頭,創造了世界最大的無人碼頭的奇跡。如今,又有一個奇跡誕生在上海港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

上港集團羅東公司副總經理石巖介紹,洋山港四期碼頭在地面布置了6萬個磁釘,無人車通過磁力循跡引導進行作業。而羅涇碼頭采用的無人車通過北斗導航,做到了全場無循跡的自動引導,從而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上海重點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民用航空、空間信息等高端產業集群。

來到上海汽車集團臨港生產基地,展示廳里,四款不同的電動車——智己、飛凡、榮威、MG(名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今年4月,上汽乘用車雙品牌全球終端銷量超7.3萬輛,同比增長27%;1—4月,上汽乘用車雙品牌全球累計終端銷售逾29萬輛,同比增長23%。

不同的車型、不同的型號、不同顏色的車,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行進——在上汽車間,其流水線上的制造與眾不同:每個工位的安裝工人面對不同的車,做的是不同的工作。

“用一條生產線,生產不同的車,這是一套柔性的制造系統,通過數字化技術與智能裝備的深度融合,實現了提質增效、節本降耗和生態培育目標。”上汽制造工程部總監宋政說。

鞏固提升重點優勢產業,抓緊提前布局未來產業,上海制造業升級步履鏗鏘。

位于松江的正泰個人空間電氣,著眼于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目標,從低壓電器制造走向高壓電力裝備制造和提供能源供應解決方案。公司強化“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運作,健全三級研發體系,設立四大產品研發院,一項項“卡脖子”技術得到突破,一個個“專精特新”產品進入市場。

走進青浦智能谷園區的錢江機器人公司,很難想象它的母公司愛仕達從做鍋具起步,而今已發展為一家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

隨著機器人數字化工廠投產運行,錢江機器人正持續構建和完善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體系,讓各類機器人在不同應用場景“大顯身手”。

目前,上海產業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3.9%,集教學場地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去教學場地年達到1.6萬億元。

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創新鏈產業鏈加快融合

一款全球首創、會拋光打磨高精度大構件的機器人,從實驗室原理樣機到產品定型,需要多久?

“僅用時半年就完成了5輪迭代設計,目前已在海內外售出上百臺。”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張華軍,將團隊近4年來產學研協同創新取得的高效成果,歸功于體制機制創新。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作為上海首批試點單位,啟動科技成果轉化賦權改革。學校實行教師分類多元評價考核,打破原有唯論文、項目、“帽子”的單一評價方式,細分出19個類別的人才職稱晉小樹屋升通道。

新規支持下,2021年11月,在對接了十幾家大型企業后,張華軍在“大零號灣”跟蘇州一家研制機器人精密傳動裝置的企業達成合作,成立了上海賽威德機器人有限公司,這是上海交大首批科技成果轉化企業之一。張華軍組建的科研團隊,很快就招募到了來自學校人工智能、計算機、機械、電控、液壓傳動等學科交叉的科研人員一起攻關。

“小到孵化器、加速器,大到科創園區、研發用地、工業用地,以及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私募基金,‘大零號灣’能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其匹配各類資源。”閔行區科委副主任徐暉介紹,小樹屋目前,定位于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大零號灣”,已有70多項科研成果轉化項目落地產業化,估值超過100億元,整個區域累計匯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業。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加快融合,才能高質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10年來,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已由2014年的3.4%提升至2023年的4.4%,累計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29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躍升。

與龍頭企業建立聯合研發中心,產學研協同創新,同樣讓聯影集團嘗到甜頭。

10年前,國內的大型三甲醫院基本不用國產設備,而今,聯影集團的多項“世界首款”“全國首款”高端醫療裝備,服務了國內外1萬多家醫療機構。

“產學研醫機制的支撐,是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說,為助力上海構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創新網絡,聯影加入上海市科委發起的“探索者計劃”,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展開產學研醫聯動,推動基礎研究,促進科研轉換,讓醫院“出題”、企業“答題”。

“上海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說,上海深入推進國家賦權改革試點任務,6家試點單位完成成果賦權675項,轉化金額超10.6億元。全市集聚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日均新增科技企業370家,每萬人口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50.2件,持續領跑全國。

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聯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上海嘉定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每12分鐘就有一臺弧焊機器人下線。伺服電機來自浙江衢州、諧波減速機來自江蘇蘇州、外殼來自安徽宣城……供應商不出“蘇浙皖”,這臺國產機器人實現了所有零部件“全長三角造”。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區,機器人產能占比全國逾50%。2022年,上海市經信委向蘇浙皖三省相關部門發函,商請支持打造首款“全長三角造”機器人。該計劃中,新時達被推舉為首輪“鏈主”,牽頭長三角12家上下游企業協同研發,促使區域內國產機器人零部件實現整機應用。

“長三角協同,一方面顯著降低了小樹屋物流成本,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另一方面,和供應鏈的產品貿易往來,是包括研發、制造到售后服務全制造、全過程的協同,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合作探索。”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張鎮奎表示。

“‘全長三角造’讓供應鏈距離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證,也強化了‘鏈主’的溢價能力,最終助力整個區域的工業機器人制造邁向了新高度。”上海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年多來,上海龍頭高昂、蘇浙皖各揚所長,緊扣“一體化”、服務“高質量”,握指成拳,串起了產業鏈、創新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格局,長三角全域的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超11%。

國產大飛機逐夢藍天。上海企業生產的芳綸蜂窩等新材料為大飛機“瘦身”,浙江企業生產艙門等復合材料結構件,江蘇企業研發起落架用特殊合金,安徽企業進行先進脈沖式氧氣系統預研……自2020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與中國商飛合作以來,科創走廊沿線9座城市的1700余家企業被納入大飛機供應商儲備庫。

G60科創走廊活力澎湃。依托G60高速和滬蘇湖高鐵等交通大動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串聯起上海松江,江蘇蘇州,浙江杭州、嘉興、金華、湖州和安徽合肥、宣城、蕪湖九地,在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引領下,人才、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各類生產要素資源有序自由流動。

“過去一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跨域合作機制日趨完善,創新協同推進日漸專業化、體系化、縱深化,經營主體參與程度持續提升,外部資源要素鏈接意愿日益強烈,九城市共建打開了一體化合作新態勢。”G60科創走廊聯席辦副主任郭淑晴表示。

“一廊九城”,點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引擎。截至目前,G60科創走廊9座城市以全國1/25的人口和1/120的區域面積,貢獻了全國1/15的GDP、1/7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的科創板上市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成為長三角發展活力最大、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群。

大江奔流,聚勢向前。從地理空間聚集,到研發創新協同,再到發展壯大裂變,上海必將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韌性不斷提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本報記者劉士安、杜海濤、謝衛群、黃曉慧、劉溫馨)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